《矛与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矛与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矛与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矛与盾,出示图片。询问:有谁知道矛、盾分别是什么吗?来介绍介绍。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与这两种兵器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试读,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3、组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对容易出错的句子教师指导读通读顺。
三、精当讲解,读懂课文,明白寓意
1、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了解大意。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讨论,当学生汇报到哪句,说出意思后就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并列举生活中类似现象。
四、熟读背诵,进行语言积累
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积累语言。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
2、课外延展。
《矛与盾》说课
《矛与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最后一组《古代寓言两则》里的第一则文言文寓言。文字简练形象、寓意深刻明了。用人物说的话作为点晴之笔蕴含寓意。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重点是指导朗读和背诵,懂得寓言的寓意。
难点是指导学生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点感想。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首先创设情境,借用插图,将学生带到两千多年的集市上,教师设疑,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接着组织学生采取听录音、自由读、指名读等方式,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读顺。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结合想象等进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明白寓意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最后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式进行积累,把这则有趣的寓言珍藏在脑海里。本次教学,我还注重了以下两方面教学方法:
一、尝试情境引领,感情朗读的特色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难免觉得拗口难读,晦涩难懂,产生畏难情绪。本来要读懂就比较困难,再加上又要领悟寓言的寓意,两者加在一起就为学生学习古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次课,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时,注重情境教学。入课时,借助插图引领学生来到两千多年前的集市,到那一群人当中看个究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启发学生以一个小商贩的口吻模拟现场。为了卖掉自己的矛与盾,想想楚人会有哪些表情和动作,在集市上吆喝吸引买主,吹虚产品的,然后学生进行现场模拟并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说到集市,孩子们都很熟悉,商贩们的嘴脸,更是活灵活现,创设这样一个孩子们熟悉的情境,让他们尽情发挥,让陌生变为熟悉,晦涩变为易懂,遥远变为亲近,学生轻而易举地读懂了文言文,读懂了也就明白了寓意,能背诵了这样重点也就突出了,难点也攻破了。
二、展示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成功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改走进课堂以来,我校一直在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课堂模式,颇有成效。本次课,我就向各位老师展示了这一成果。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就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较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本次课,无论是初读课文还是精读课文,就连积累语言这一步,我都力图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给学生充足时间,与文本充分对话,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矛与盾》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发明家将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故事。由此启迪人们: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教育学生要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善于研究,热爱科学。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坦克的发明过程充满兴趣,但是对坦克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
2、要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发明过程中如何取长补短的过程,而不是如何研究和改进新型坦克。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通过各种方式理解上下文的意思。
2、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怎样吧矛和盾的优点集中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4、培养学生学会集别人的优点。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发明家如何讲矛盾的优点集于一身发明坦克。
2、理解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新课。
1、出示教学图片,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资料,谈谈对矛和盾的认识。
2、教师引导: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古式武器矛和盾一根本不能满足新时代战争的需求,人们因此发明了许多更先进的武器。比如说:坦克。
3、出示各种坦克图片,引导学生汇报搜集资料,交流对坦克的了解。
4、教师导入:有心的发明家总是从生活中,自然中寻找灵感,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的。莱特兄弟研究鸟儿飞翔的奥秘发明出飞机;从鱼儿在水中上潜下游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潜水艇;而本文中的发明家从矛和盾的身上受到启发,发明了坦克。今天,我们来看看发明家发明坦克的过程。(板书:矛和盾的集合。理解“集合”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
2、抽读生字卡片,指导字形。
三、再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课文内容。
2、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发明家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 ……此处隐藏23456个字……合 招架 紧张
固然 乌龟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战场 首次 长处
大显神威 乱成一团
合二为一 胜利者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 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
(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
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 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在这里是处理课文中黄泡泡提出的问题,这是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枪炮
铁屋子
坦克
文档为doc格式